
房屋位置丨深圳·观湖园
面积户型丨600㎡(别墅)
常住成员丨五口之家
主要材质丨Pandomo、木材、石材
城市的进化,筑起了一座座钢筋水泥搭建的孤岛。倏尔间,人与自然似乎被分割成两个维度。于是,“将自然融入生活”成了城市人宜居生活的最大向往。
负一层
The negative a layer
将连接室内外的阶梯延伸外拓,让生活空间与自然交织在一起。四方通达的流动空间建立起水平的视觉联系与自然光线穿透,目的使所有空间的界线模糊化。
// 庭 院
以青葱的植物包裹建筑四周,让空间与周遭自然景观和谐连接,像是一方隐藏的世外桃源,隔离车马喧嚣,让居者可以静静感受、寻找自我与生活的本真。
最大限度地敞开室内外的空间尺度,让“界限感”于自由与开放的交互中被打破,把自然充分渗透到空间中。晨起清晨的空气,回归自然的舒适。傍晚舒适的晚风,放空的状态下,享受漫漫时光。
源自有着节水习惯的日本雨水链,成为房屋的装饰风景,赋予建筑外表独特的情感。
// 客 厅
作为屋主一家主要的社交空间,亦是生活的延展部分,墙面的留白,木制元素的加入,整个空间干净通透。用最质朴的方式呈现出一种临近自然的真实感受。
使用内敛兼并的设计手法,加入日本现代生活方式品牌karimokucasestudy的木质椅子与茶几,让人寻觅到来自自然的宁静与平淡。
利用此处天然的储物功能和开阔的面积,使用开放格来作为储物与展示,原本的隔墙洞开,设置两面大窗,使得整体空间衔接窗景,通过“融合、与共”的设计手法建构延续不断的统一性。
// 厨 房
罗杰斯说: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,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,光需要可以使其展示的建筑;
开放式厨房区连接户外天窗,让阳光随时间在空间里游走。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,无修饰的质感,形成对比生长的态势。
// 餐 厅
光影是贯穿空间的灵魂,自然是空间的生机。阳光通过室外的绿竹形成室内的竹影,使室内外产生链接,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明媚。
// 茶 室
隔而不断的开放空间,在这里感受时光的错叠、转折。仿佛万物都皈依在这一方空间,方寸之间,唯有茗香。
屋主钟爱芦苇的朴实与韧性,在这里让心灵随时捕捉自然,链接生态与灵魂。
一层空间
A layer of space
一层中空的设计,巧妙的连接上下层。父母房的设置方便老人日常起居。功能厅,起居室,将互动性、公开性、独立性集于一身。
// 玄 关
温厚的地面与木质材料构建出和谐统一的当代美学秩序。在静谧的色彩中,拥时光入怀,家的意蕴,也随心绪徐徐展开。
// 功 能 厅
大开放的布局,最大程度保证了室内的自然采光与环境通风。画框般的横窗,饱览四时变化。克制又考究的软装选择,延续空间的同一性又创造出新的感官情绪。
// 起 居 室
从“重塑日常”的思考点出发,增设一处“归心地”,没有刻意的矫饰和满目的藏品,必要的是让精神与心灵感受到原初的温度。
二层空间
On the second floor space
将零散空间整合为一,打造公共休闲区,大窗时刻将室外的光景纳入,形成独特景致;充足的卧室区域,亦可接待友人们的日常小住。
// 休 闲 区
量身定制的大窗,让室外的风景成为室内的“挂画”。通过一贯柔和的色调使人的体验和空间融为一体。抬起头便有自由的阳光和风景。
精致的单品勾勒出线条,来自意大利设计师Charlotte Perriand的悬臂灯,带来现代节奏的形式感。
德国设计师Konstantin Grcic的CLERICI单椅,静静地生长在自然与空间彼此相融的自由氛围里。
// 男 孩 房
浅咖色床品与法国HSOS扶手椅形成质感与光泽的对比,让人对简朴的生活,有种自然的憧憬。
// 卫 生 间
空间内的地面与墙面都做都是哑面石材,没有过多的反射,用肌理和触感传递着平静的美好。沐浴区模拟日光照明,将体感依旧牵引向室外。
// 客 房
阳台部分的抬高设计,地台与床头卧榻材质的贯穿,拉近了室内外的界限,让自然的光与藤编、木材、石材,这些与生态有关的材料活化起来。
三层空间
Three layers of space
双主卧的连通设计,让人居关系张弛有度。缩小卧室与阳台的界限感,将自然渗透。衣帽间的尺度亦可做冥想与瑜伽空间,浴室部分与户外阳台开拓与衔接,引光纳景,将沐浴体验推向新的高度。
// 过 道
连接两个主卧的过道区域,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探寻意味,并承载着部分收纳与水吧的功能,注重生活品质与精神传递。
// 主 卧 I
// 主 卧 II
床体面朝湖景,清晨被每一缕阳光温柔唤醒。隐形质朴的柜面退却了喧嚣,组合成温暖如初的氛围,谦逊地存在于卧室空间。
以旋转中轴木门连接卧室与衣帽间,使空间隔而不闭、流动出自然气韵。
// 浴 室
用简约疏朗的形式,极致对称的手法,将墙、地石材做了小皮革面处理,材质间的穿插与光影并行,丰富了空间层次,赋予空间关于自然的臆想,感知来自于大自然的美学演绎。
将沐浴区外拓至阳台,使室内可以酣畅沐浴自然天光的馈赠,同时增添了拾阶而上的浪漫仪式感。
“栖”是自然生灵的生活方式,也是遵循人内在天性的表达,用纳自然于内的设计手法,唤醒人们心灵深处对自然的记忆,重拾淳朴、生态的生活状态。
隐舍之间|对话自然的边界意识
自然对城市人群有着天然的召唤
“重要的不是我把握自然,而是我与它一同生活” —毕加索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